•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链接

思政研究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思政研究 -> 专家解读 -> 正文

沈志华: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重大理论观点决策部署解读

作者: 沈志华   审核人:    文章来源:    点击数:   发布时间: 2011-02-24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重大理论观点决策部署解读

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教研部教授 沈志华

求是理论网 2010年11月30日

1、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从国际上看,和平、发展、合作仍是当今世界的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了新变化,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从国内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均国民收入稳步增加,经济结构转型加快,市场需求潜力巨大,资金供给充裕,科技教育整体水平提升,劳动力素质改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体制活力显著增强,政府宏观调控和应对复杂局面能力显著提高,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我国发展的国内环境十分有利。虽然我们仍然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机遇大于挑战,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2、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有加快发展,才能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以及其他一系列矛盾和问题。而我们追求的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也就是必须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只有实现科学发展,才能更好地实现满足人民群众需求这一发展的根本目的;才能按照经济规律的要求,推动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才能适应国际经济环境新变化的迫切要求,确保我国经济在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因此,中央制定“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

3、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必须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促进科学发展的关键,将其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把它作为工作的主要脉络。首先,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切实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更加有效地提升国际竞争力和抵御风险能力。其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破解资源环境瓶颈制约,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第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更好地改善民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助于消除影响社会稳定的各种隐患,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总之,通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破解制约科学发展各种矛盾和问题,为实现科学发展创造条件。

4、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经济结构调整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动力。在经济结构调整中,通过技术进步、产业转换、体制和组织创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不断向高水平提升,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一般规律,这一规律同样适用于我国。目前经济结构不合理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滞后的症结所在。内需与外需、投资与消费失衡,三次产业发展不协调,城乡发展失衡等矛盾,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直接障碍。因此,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决定性意义。

5、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从国内来看,我们要尽快改变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发展方式,要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要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等等,都需要有科学技术的强大支撑。从国际来看,目前世界各国高度重视科技进步和创新,不仅仅将其作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摆脱金融危机困扰的重要措施,更主要的是将其作为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的重大举措。我们要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优势,获得发展的主动权,必须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

6、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始终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目的和基本要求。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群众才能获得更多的福祉,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才能真正落到实处;保障和改善民生,扩大内需的要求才能真正实现,我国的经济发展才能获得强大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才能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社会进步才能具有更加牢固的基础;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群众的主人翁精神和创造活力才有可能不断迸发,国家的长治久安才能获得可靠保证。因此,必须始终坚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大力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和谐进步。

7、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在现阶段,它又是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必须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近年来,伴随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进程,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矛盾日益凸显。只有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才能缓解人口、资源、环境约束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增强我国经济发展后劲和国际竞争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也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客观需要。要实现我国对国际社会承诺的减排温室气体的目标,必须大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8、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改革开放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巨大引擎。首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是暂时性、局部性的调整,而是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的一场深刻革命。这场持久的、全方位的深刻革命,必须通过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来推动。其次,导致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滞后的深层原因是投资、财税、价格、行政管理等体制和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制度方面改革滞后,没有体制上的重大突破就不可能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再次,随着我国国际地位变化和国际分工体系的调整,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新阶段。只有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战略,才能与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共同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9、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实现“两个同步”的核心就是要在促进经济增长、建设富强国家的同时,使人民群众分享发展的成果,拥有更多的财富。实现“两个同步”的要求,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总量迅速增长,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但居民收入增长却相对滞后。这种状况严重制约扩大内需战略的实施,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在继续做大蛋糕的基础上,加快提高居民收入和劳动者报酬水平,同时要提高劳动报酬在收入分配中的比重,遏制和缩小过分扩大的收入分配差距。

10、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战略

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必须把扩大内需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战略,我们才能从容应对世界市场的复杂变化,始终保持中国经济发展的充足活力;才能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充分实现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根本目的;才能实现内需与外需、投资与消费的平衡,实现我国经济的均衡发展。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战略,就必须充分挖掘内需的巨大潜力,着力破解制约扩大内需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逐步使我国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发挥投资对扩大内需的重要作用。

11、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

从理论来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者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工业化、城镇化可以带动和推动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则为工业化、城镇化提供支撑和保障。三者协调发展就能形成良性互动,否则可能导致恶性循环。从实践来看,我国已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现代化加快发展的关键阶段。一方面对农业现代化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也为农业现代化创造了有利条件。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明显滞后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必须按照“三化”同步发展的要求,加大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力度,使其在促进“三化”共同进步中发挥积极作用。

12、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

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是指依靠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的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进步的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是实现科学发展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是克服资源环境约束、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是把握未来国际竞争主动权、谋求国际竞争有利地位的重要条件。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就必须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13、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创新驱动

目前,世界科技创新日新月异,对经济社会支撑作用日益凸显,科技力量已经成为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力量,推进科技创新成为世界主要国家发展的核心战略;在全球化日益深入发展的世界经济舞台上,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我国工业化、城市化深入发展,对科技创新的要求日益提高,能否发挥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作用,直接影响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因此,必须在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上有更大作为,以形成新优势,赢得主动权。

14、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和谐劳动关系,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从共同利益出发,建立起的一种平等、融洽的合作关系。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意义重大。首先,劳动关系深刻影响生产关系的形成与发展,深刻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其次,劳动关系直接影响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能否正常运行并发展壮大,直接影响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再次,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也是妥善处理劳动关系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确保资本有充足的活力、确保劳动者权益得到保障、确保劳动者体面地劳动、确保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

15、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

当前,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水平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比较突出,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比较突出,“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依然存在。城乡、区域之间医疗资源的配置极不平衡,公民享有医疗服务差别很大,有违社会公平正义。扭转这种局面,就必须改变过度依赖市场提供医疗服务的状况,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扩大政府提供医疗服务的项目,改变城乡区域之间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均衡、不协调的现状。同时,也要依托市场,充分发挥社会力量,满足群众多样化医疗卫生需求。

16、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社会管理是指规范和协调社会组织、社会事务和社会生活的活动。从一般意义上说,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基本条件。从我国目前的具体情况看,我国已进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改革攻坚的关键时期,各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传统的社会管理体制已经严重滞后,必须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对社会管理的新要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为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减少社会冲突,从而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创造条件。大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在整合力量、创新体制机制、提升管理能力等方面下功夫。

17、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中国人民长期探索和实践,我国政治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充分体现全国各族人民根本意愿和根本利益,在实践中已经并将继续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优越性,对此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需要放眼世界,博采众长,但绝不能盲目模仿,照搬照套西方的政治模式。

18、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进程

这一论断,深刻阐明了安全与发展、富国和强军的辩证关系,是我们党治国理政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反映了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根本要求。建设富强国家,是我们不懈奋斗的目标,其根本在于建设雄厚的经济基础,关键是要建立巩固的国防。能否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一,直接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兴衰成败。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进程是实现富国与强军统一的基本途径。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中,自始至终注重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实现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总体目标、发展步骤、建设任务、资源配置之间的衔接与协调,就能够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相互统一与良性互动,为建设富强国家创造良好条件。

19、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

体制因素是制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因素,只有继续推进各领域的改革,才能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奠定基础;目前改革已经进入攻坚阶段,需要破除深层次的体制机制弊端,需要调整目前的利益格局,必须有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才能推进改革事业的发展;目前改革已经从个别突破发展到整体推进的新阶段,必须全面推进各领域的改革。十七届五中全会还提出,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20、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群众是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这是我们党的一条成功经验。“十二五”时期,面对繁重的历史任务,只有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才能不断攻坚克难,不断走向胜利。目前,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群众主体多元化,利益关系多样化,过去行之有效的群众工作方法已经难以完全适用于新的历史形势。必须树立群众观点,站稳群众立场,创新群众工作方式方法,完善群众工作制度,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只有这样,人民群众主人翁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地址: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希望大道中路1号行政楼7楼
邮编:224051         E-mail:news_ycit@163.com
----------------------------------------------------------------------------
版权所有 © 2019 xcb.ycit.edu.cn 盐城工学院党委宣传部、学校新闻中心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