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链接

思政研究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思政研究 -> 正文

90后大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新生教育

作者: 计琳   审核人:    文章来源:    点击数:   发布时间: 2009-09-23

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大学新生学习能力欠缺、校园生活难以适应等现象明显增多,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用上海市学生德育发展中心主任王磊的话说,“新生阶段既是学生人生旅途的一次重要‘转弯’,也是帮助其树立目标、指明方向的良好契机”。而我们也欣喜地看到,在这个开学季到来时,新生教育已受到了各高校越来越多的关注。

“角色转换”卡壳现象尤需关注

每年新生入学,华东师范大学都会进行新生的心理普测,坚持至今已有20多年了。为了使测试更为科学、有效,学校一直坚持在开学一个半月后才进行测试,华东师大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叶斌对此的解释是:“入学时,学生由于刚刚进校,有的很兴奋,很想家,情绪起伏大,不利于测试的准确性。”

从最初的2000多名新生,到近几年的6000-8000名新生,叶斌发现,每年都会有大约0.5%的学生有着现存或潜在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许多是在‘角色转换’中产生的焦虑、抑郁、烦躁……”而每年学校都会根据测试,对新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入学心理讲座,对一些需要重点关注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沟通,并与辅导员联手对其进行辅导。

为什么一些学生会在从中学生转变成大学生的过程中产生种种的不适应呢?王磊认为,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在于大学生活和中学生活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进入大学意味着许多新生第一次要离开父母到异地他乡求学,他们中有的是第一次过集体生活,有的即使中学有过寄宿生活,但也是第一次和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生活在一起,他们之间存在着地域的差别、生活习惯的差别、语言的差别。“特别是近几年,新生多为独生子女,他们中的一些人从小到大一直过着倍受父母呵护的生活,进入大学后他们会对如何过集体生活、如何和同学相处手足无措,还有一些甚至会对全新的学习生活环境感到担忧。”王磊说。

对此叶斌也有同感,“90后的一代学生知识面广,具有较强的创新思维,但有的学生比较自我,一些人的自理能力也明显不符合其实际年龄。”同时,学习方法的变化也是不少学生在“角色转换”上卡壳的原因。与中学的学习相比,大学学习的内容多,课容量大,老师的板书少,讲课的不少内容课本上还找不到。这些对于自学能力差的学生而言无疑是很大的挑战。走访中,记者就听到过不少辅导员“抱怨”:每次开学检查宿舍,总有几个学生因为不会整理床铺而出洋相;也常会有学生来询问选课密码,一问,不是丢失了就是忘记了。

为此,华东师大在新生教育上想出新招,在寄出录取通知书的时候,一同附上了提倡大学生独立报到、不要父母陪同的倡议信。学校还在里面注明:新生只要在老家出发时将行李打包托运,校方将负责把这些行李从各站点取回学校,新生可以到学校后再取行李;新生到上海后可独自转乘地铁和轻轨,学校在上海站和上海南站都设立了接待点。华东师范大学学工部部长解超告诉记者:“作为一名大学生,独立、责任、勇气是我们想给新生们上的第一课。”

上海交大心理咨询中心专职咨询师汪国琴认为,一些新生进入大学后,因为角色转换的不适应,难免产生心理落差,关键在于如何及时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全新的学习生活、找准前进的方向。如,有的学生所读的大学和专业并不是理想中的大学和专业;有些学生原来在中学里是佼佼者,处处受到同学和老师的羡慕与青睐,进入大学后,各类人才济济一堂,优越感逐渐消失,会产生心理落差,甚至感到自卑。“大一新生在开学之初的两个月里是最迷茫、最需要引导的,选择这个时期介入开展新生教育特别是心理教育,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汪国琴表示。

“今天,新生教育尤其值得被关注”,在王磊看来,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新生教育开展的好坏,对于学生自主化学习方式的转换、阶段性成长目标的确立和成人式社会交往的适应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烹制“小锅菜”要突破固有模式

徐泽骏是一名外地考生,本月起就将正式成为东华大学信息学院2009级的大一新生。对于梦寐以求的大学生活,他充满了期待,却又有些担心,正在他有些忐忑不安的时候,新生辅导员刘洁及时联系上了他。除了手机短信即时交流外,刘洁还告诉他,可以通过网络QQ的方式加入“东华信息09群”,这是刘洁在暑假期间专门为新生开辟的网络“家园”。在这里,徐泽骏和他的同学们不仅可以就自己关心的问题,如报名须知、帮困政策、军训准备、选课制度、外语等级考试等详细地向老师咨询,而且可以提前感受学校、师生的温暖,为日后的学习、生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东华大学,像刘洁这样积极利用网络资源,通过建立QQ群等方式主动将新生教育前移的老师不在少数。通过与新生讨论学校情况和学生关心的问题,辅导员在切实为新生提供帮助的同时,也对新生的家庭、学习、心理等情况进行了初步了解,新生教育也更有针对性。

“创新的形式是新生教育取得实效的重要保障”,在调研中王磊发现,各高校虽然或多或少地开展了新生教育,但是不少却存在着形式模式化的不足,使教育难以真正深入人心。“许多学校的入学教育还沿用着军训、校史介绍、讲座等固有的模式,相对枯燥的内容和流于形式的讲授既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也难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性。”

如何为学生精心“烹制”新生教育的“小锅菜”,让他们乐于接受、容易消化呢?一些高校作了积极的探索。借助网络的平台,复旦大学校园报刊《风景线》今年首次设立了校内主页,并从8月初起在2009级新生中推广,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支持。这个被学生称为“贴心好友”的网络平台从新生受众诉求出发,不仅提供了报到当天的全攻略,而且充当起了学生们大学生活学习的向导。更特别的是,它推出了“新生特别指南——我的书院,人人找家”的活动。很多新生在入学前就找到了自己的班级和群体,有些已经和自己的室友建立起了良好的友谊。

为了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节奏和方式。华东师大则创造性地推出了“1+8学生导师制”,每年聘请近1000名优秀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担任学生导师,每名学生导师与8名本科一年级新生结对,帮助新生适应大学生活,走好大学第一步。此举既发挥了优秀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示范作用,也使大学新生在较短时间内适应大学生活。从2003年开展至今,华东师大已累积聘请5000余人次学生导师,共导航新生1.8万余名。

拓展新生教育内涵从何做起

“今天大学的新生教育,已不再仅仅是新生入校后几周的入学教育,它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学与大学教育的重要衔接,所以应该进行整体、长远的规划”,在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工作指导委员会思政研究室主任苏卓君看来,大学新生教育应当是大学四年教育重要的“基石”,而要成为“基石”光靠形式的创新是不够的,必须拓展其内涵。

王磊认为,新生教育首先需要突破表面化,注重学生的内在体验,“这要求教育载体和教育活动的设计不能仅仅让学生只做个听者,而应该让学生做自主的体验者,通过自主的参与来获得个性化的成长体验。”

上海交通大学的“新鲜人助跑计划”就在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上起了很大作用。上海交通大学的新生小A来自山东农村,进入大学后,她发现周围的同学都是那么优秀,同学们谈论的很多话题是她从来不曾关注过的,英语口语课上她都不敢开口,从众人瞩目的焦点人物到默默无闻的边缘人物,这中间的巨大落差让她无所适从。在学校的宣传橱窗里,她偶然看到了“新鲜人助跑计划”,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她参加了一次心理测试体验活动,在心理老师的建议下,她参加了为新生举办的团体工作坊,每周一次,持续5周,12位大一的新同学在心理老师的带领下,一起做游戏、一起讨论。在这里,她发现原来大家都有相似的困扰,她感到放松了许多。在老师的鼓励下,她通过学校的勤工助学中心找到了一份家教,在帮助家教学生的过程中,她第一次找回了自信。读大二时,她还主动报名参加了学院组织的“新生导航学长计划”,帮助那些和她一样来自贫困地区的大一新同学。

“许多学生刚进校时对心理问题的咨询有些排斥,学生心理发展协会在招收新会员时常会被问及:‘是不是有心理问题才加入心理协会呀?’”上海交大心理咨询中心主任杨文圣告诉记者,通过网上调研和在心理社团学生中广泛征求意见,他们最终确立了用卡通、漫画方式进行宣传,以亲和力强的各类体验式活动为主体的新生教育计划,“学生们在体验中发现,这个心理咨询中心不仅是他们‘心理危机的救火队’,更是他们成长路上的‘健康加油站’”。同时,对接长远的职业发展,将其与学校的整体教育相结合也成为了众多高校为新生教育注入的新内涵。

在上海,各高校大一新生都全面接受了职业发展教育,按班配备班级导师,班级导师在学生入学第一学期至少与每一位学生进行一次谈心活动,并形成了一支由辅导员、班级导师、专业教师、校内外专家和职业咨询师以及心理咨询师共同参与的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工作队伍。新生的职业发展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分为大学适应教育、学业指导、认知教育、大学生涯规划教育四部分内容,旨在帮助学生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为未来的职业发展作好知识、技能、素质储备。

而举学校、家庭、社会之力合力育人的做法更让新生教育突破校园围墙,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效。上海交通大学材料学院自2008年开设网上新生家长博客以来,就赢得了家长和学生的追捧。“新生报到后,家长们对孩子能否适应新环境也很关注。”材料学院总支副书记钱静峰告诉记者,在博客上,家长们不仅能看到和新生相关的活动信息,能看到思政教师根据工作经验写的一些心得体会,还能留言与老师进行探讨交流。学院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也会在博客上公布,以便新生家长能够熟悉,共同引导督促学生成才。

一位来自宁夏的新生家长在浏览过信息平台留言后说:“我们离孩子远了,有时候无所适从。现在通过这个平台,不仅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她在做什么,更可以清楚地认识到我们应该为孩子做些什么。孩子有什么问题,我们还可以随时在线与老师们交流,让家长放心了许多。”而钱静峰说:“家校合作让家长和辅导员对学生都有了更深的了解,最终受益的还是学生。”

(摘自《中国教育报》2009年9月10日第7版)

地址: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希望大道中路1号行政楼7楼
邮编:224051         E-mail:news_ycit@163.com
----------------------------------------------------------------------------
版权所有 © 2019 xcb.ycit.edu.cn 盐城工学院党委宣传部、学校新闻中心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