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阵地上建功立业
王燕文 中共江苏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统战部部长
《群众·大众学堂》2017年第4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事关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和针对性,是指导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纲领性文献。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着力提升广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努力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上新台阶新水平。
充分认识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深远意义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我们党历来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始终把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的人才作为高校的教育目标。革命时期,抗日军政大学等干部学校的办学实践为党在教育领域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党全面接管高等教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特殊地位更加突出。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党中央作出一系列部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更加积极主动。党的历史和实践表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复兴,最根本的靠教育、靠人才,需要培养一大批有家国情怀、有使命担当、有知识素养、有创新本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就要善于通过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激发使命感和责任感,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写精彩。
站稳守好高校意识形态前沿阵地的迫切需要。高校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密集,历来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是敌对势力与我争夺下一代思想主导权的主战场。当前,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高校师生思想更加多元和活跃,更容易受到错误思潮的干扰和蛊惑。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引导师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繁重而迫切。
促进青年学生成才成长的重要任务。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年兴则民族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高校学生大都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知识体系搭建尚未完成,价值观塑造尚未成形,情感心理尚未成熟,尤其需要正确引导。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就要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引导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激发对真善美的追求。
自觉把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正确方向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最重要的就是在事关办学方向问题上站稳立场,在立德树人这个根本点上为学生发展打好“底色”。
铸牢思想梁柱。对青年学生来说,学习马克思主义,不仅是掌握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也是寻找信仰的正确打开方式,为人生成长之路奠定理想信念根基。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中之重,使之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引导广大师生深刻理解其中蕴涵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切实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坚定价值自信。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大学既是传授知识、技能的场所,也是精神生产的高地,是塑造和培育学生价值观的熔炉。习近平总书记希望青年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遵循精神培育、文化传播和价值生成规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大学精神、熔铸大学之魂、构建大学之道,引导高校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优化校园生态。“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优良的校园环境、校园生态对大学生人格塑造的影响不容小觑。校风和学风是校园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优良的校风和学风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一旦内化为青年学生共同的精神追求、行为规范,就会成为大学的精神标签、“活力因子”,起到强烈的熏陶和感染、直接的影响和推动作用,引领一代又一代青年学生成长成才。要把价值观的涵养有机融入大学校园生态的培育之中,把思政工作与学风建设统一起来,让学生在“风清气正、互学互鉴、积极向上”的良好生态下受到熏染、得到教育、升华情操。
建好用好“第一课堂”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是必须建好的“第一课堂”,要不断增强亲和力、感染力和说服力。
强化问题意识。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也是思政课教学创新的起点。近年来,高校思政课已经实现全覆盖,但实际效果还不尽如人意。比如,有的老师照本宣科,讲课不生动;有的缺乏理论功底,自己还没有完全搞清楚;有的甚至自己都不信,更谈不上教育别人,等等。思政课教学改革必须奔着问题去解决,向着优势去努力,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中心环节,用青年人喜欢的、能够接受的方式,及时回应学生思想上的困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增加课程的“时代气息”和理论说服力,让学生体会思政课的理性之美、实践之美。
夯实基础支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贯穿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按照突出优势、拓展领域、补齐短板、完善体系的要求,积极构建有效支撑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学科体系、教材体系、学术评价体系。要把思政课老师培养培训作为一项紧迫任务,通过定期轮训、建立培训基地、搭建交流平台等多种方式,提高思政课建设水平。
创新教学方法。提升“第一课堂”的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既要明确教什么,也要在怎么教上下功夫。好的课堂没有固定标准,不同的教学方法各有所长。无论是专题式、启发式、互动式,还是体验式、探究式、案例式的教学方式,都要着力激活学生求知欲、启发学生思考。要积极推动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努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形成兴趣目标驱动、师生有效互动、课内课外联动的教学机制,真正让思政课堂“活”起来、“火”起来。
转换话语体系。善于用话语力量提升课堂魅力,把马克思主义的学术话语、学科话语、教材话语转化为学生乐意倾听、悉心接受、终身受益的话语表达。要讲活理论,让马克思讲中国话,让大专家讲家常话,让基本原理变成生动道理,让根本方法变成管用办法;讲好故事,善于在引人入胜的故事中引人入道;讲清实践,坚持用事实说话、数据说话,讲清楚中国发展的辉煌成就和光明前景,讲清楚“中国之治”和“西方之乱”的背后原因,让学生听得进、听了信。
推动形成融会贯通的育人格局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树立“大思政”思维,在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的同时,推动各方面力量同频共振、同向发力,共同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充分释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协同效应”。
着力发掘专业课教育资源。高校每一门学科、每一个专业、每一间课堂都蕴含着丰富的育人资源。高校教师如果缺乏立德树人意识,仅仅是传授专业知识,教得再好也只是一般的教书匠,只完成了一半任务。必须破除思想政治教育与通识教育、专业教学“两张皮”现象,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让专业课堂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体、生动、有效的载体,努力构建起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专业教育课三位一体的教书育人体系。
着力加强“第二课堂”建设。要更加重视实践育人,坚持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学生走出课堂、跨出校门,到工厂车间、田间地头,在平凡的劳动岗位上,在亲身的参与和实践中,认识国情省情,了解社会真实情况,明辨是非、坚定立场、增长才干。
着力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文化滋养心灵,涵育品德,引领风尚。一些大学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各类文化节、艺术节、运动会、读书会等活动很多,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有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要更加注重文化作用,加强对各类校园文化活动的引导,深入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发挥好学生社团的积极作用,创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推动红色文化融入课程体系、融入校园文化、融入实践教学,把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效果。
着力探索“互联网+”教育新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对的主体是“95后”“00后”,他们是“网络的原住民”,思政工作的许多新情况新任务很大程度上因“网”而生、因“网”而兴、因“网”而增。要积极拥抱互联网,加强内容制作,创新呈现方式,善用网言网语,吸引学生主动靠近、自动连接,把课堂上的“大道理”融入学生网络生活的“朋友圈”,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大学生喜欢吃、能吸收的“营养大餐”,让青年学生在畅享网络信息高速公路的同时,也教会他们系好“安全带”。
建强一支高素质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离不开一支信念坚定、勇于担当、学养深厚、学生热爱的思政课教师队伍。要积极为他们提供成长机会、干事舞台、发展空间,引导他们自觉做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共产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践行者和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坚守正道,弘扬正气。思想政治工作不仅要“锦上添花”,更要“正本清源”。坚守正道、弘扬正气是思政教师必须具备的品质。要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引领学生向上向善,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细无声地浸润学生们的心田,让学生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中,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追求真知,探索真理。作为思政教师,要具备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基础知识,站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知识前沿,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了解学术动态,更新知识储备。只有自己有“一潭水”,时时有“活水”,才能源源不断地为学生提供鲜活的知识、注入真理的力量。
勤修师德,当好“人师”。让学生成长为“更好的自己”,老师首先要追求“更好的自己”。思政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不仅要懂得做“经师”,更要善于做“人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
热爱事业,热爱学生。教育是“仁而爱人”的事业,“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以“面对面”换“心连心”,针对学生的所思所想、所苦所盼将工作落细落小,以自己的真情真诚去搭建师生之间交往的桥梁,思政教育才能更有温度,赢得学生的情感认同。
附件下载:20179618524771325.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