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既是高级人才的培养者,也是学校和学术声誉的奠基者和传播者。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高校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也是每位教师义不容辞的重要任务,是人才培养和素质教育的源头性工程。因此,师德师风建设对于进一步提高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营造良好的校风,推进学校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建设人民满意高水平特色大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近年来通过四项举措树师德师风典范建育人和谐校园,取得良好效果。
一、以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师德师风建设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其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由此可见,科学发展观是站在时代的高度,着眼于把握发展规律、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而提出的,因此,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迫切要求,是要坚持“ 以人为本”的思想。找准师德师风建设的切入点,有效地解决突出问题,使广大教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增强其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树师德师风典范,深入开展师德师风建设
学生的根本利益就是学习、成长、成才。学校以学习温家宝总理讲话精神为契机,引导全校教职员工深入学习池际尚先生风范,通过不断加强校风学风与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来切实维护学生的根本利益,从而推动和谐校园建设。
认真开展向池际尚院士学习的活动,狠抓校风学风和师德师风建设。池际尚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岩石学家、教育家,曾任武汉地质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前身)副院长,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副理事长,全国“三八”红旗手,地质矿产部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为我国地质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池际尚先生在地质大学执教期间,一直坚持亲自给本科生授课,用自己的严谨治学、执着坚韧的教学风范感召学生,激励大批青年学子继承了学校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的校训精神,激励着他们在平凡、艰苦的地质工作岗位上取得杰出成就;池际尚先生在荣膺中科院院士称号后仍然亲自带本科生参加野外教学实习,与学生同吃同住同娱乐,既引领学生亲身体验探索地球奥秘的无穷乐趣,又言传身教做人做学问的种种道理、规范,促进了学生智育与德育的全面发展。如今,池际尚先生虽然已经逝世多年,但被她教过的学生,都依然常常缅怀先生执着质朴、才高行厚、严谨督学、师生琴瑟和音的大家风范。
学校党委和校行政高度重视,周密部署,精心组织。对学习、贯彻落实温家宝总理的信作出全面部署,建立网络、电视、广播、校报和橱窗等“五位一体”宣传模式,全面、持续宣传池际尚院士的先进模范事迹,学校组织校内外家专门制作了“我常怀念他”音乐剧、出版了校刊专辑,使“教育家办学”,“有爱才有教育”等观念在学校教职工尤其是是青年教师中入耳、人心、入脑。同时开展形式多样、缅怀大师的活动。学校在党委中心组、各职能部门、各学院、各教研室等分层次全面组织开展座谈、讨论活动,在校报、校园网上开辟专栏,及时报导、宣传最新的学习进展与学习成果。同时,学校还通过多种途径,对温家宝总理的重要讲话和池际尚院士的先进事迹进行广泛宣传,开展教书育人宣讲活动,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师德师风演讲比赛,组织教授、名师上台介绍自己教书育人和如何树立高尚师德师风的心得体会。在此期间,赵鹏大院士和池际尚院士当年的学生欧阳自远院士(“嫦娥工程”月球应用首席科学家)、李思田教授、路凤香教授纷纷接受电视台、校报专访,大力倡议教授、名师一定要上讲台,倡导推进启发式教育,倡议各层次教职员工都用心关注学生成长、用爱培育学生成才。广大教职员工在学习中纷纷表示,要学习池际尚院士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严谨治学、积极进取、艰苦朴素,乐于助人、为教书育人恪尽职守、为地球科学呕心沥血的精神,以池际尚院士为榜样,自觉培养高尚的师德师风,勤奋工作,做人民满意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
三、以学校精神教育为重点,构建和谐育人氛围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高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构建和谐校园要靠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共同努力,但教学质量的提高主要还是靠教师。因此,学校始终将缅怀、学习池际尚先生的系列活动深入、持续开展,贯穿校风学风建设始终,引导教员通过深刻认同工作价值、不断提升个人素质来优化自身与学校关系,通过密切与学生的联系、提升教学质量来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通过深入有效地开展活动,不断内化教职员工对校训精神的认识。一批领导、专家纷纷撰写、发表文章,探讨、诠释艰苦奋斗精神的新时代的新内涵。资源学院费琪教授以《艰苦奋斗精神永不忘》为题,系统回忆了自己从50年代上大学到1983年在国际石油地质学家大会上宣读文章的经历,勉励青年教员保持艰苦奋斗作风干大事。她说,“在今天新的形势下,我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已经非常优越,但艰苦奋斗精神没有过时,而它的含义确是更广泛、更深刻了。在世人普遍比房子的豪华、车子的气派、妻子的时髦、儿子的新潮、票子的阔气的时候,青年教师要想攀登科学高峰,就要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不断抵御、克服金钱、物质和感情等各方面的诱惑。这种在思想、精神上的艰苦奋斗,远远难于在物质上的艰苦奋斗。需要有更大的自制力和勇气,才能自觉地走下去。”前辈的言传身教,使青年教师深刻认识到了攀登科学高峰过程的曲折。学校教员的抱怨少了,但是求知、求真的作风更实在了。
通过深入有效地开展活动,不断深化青年教员对育人职责的认识。欧阳自远院士在缅怀池际尚先生时说,教授、专家将经过很艰难的探索所得到的体会融为一体教给学生,这不是一般的传播知识,更是教学生怎样理解科学知识,用什么样的思想方法、科学思路。学生接受大师在科学研究思路与方法方面的熏陶,将使他们一辈子终身受益。学校教师在前辈们的示范下潜心学习、研究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方法,本科生的课堂教学质量也逐渐有了新突破。
四、以制度建设为保障,凸显和谐校园建设成果
为了进一步发扬以池际尚先生为代表的大批学校教师关爱学生、用心育人的优良作风和艰苦奋斗、勇攀科学高峰的学校精神,学校制定了“学务指导计划”和“池际尚计划”, 成立了组织机构,具体负责师德师风建设活动的宣传、组织、实施与检查落实工作,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事事有人管、事事有人抓。
积极推行“学务指导计划”。即安排更多的高水平专家、学者和年轻专业教员直接指导学生成长、成才,由学院指派,或者可以由学务指导教师与学生进行双向选择,使一名专业教员定向指导10名以下的学生快速熟悉大学生活、科学开展学习、实践。专业教员全面参与学生学习、生活指导,有利于学生通过专业、科学学习而促进德育发育;每名教员指导个别学生,有利于促进教师与学生深入沟通、交流,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改善学校与学生、学校与教师、教师与学生等多方面的关系,为和谐校园建设助力。
有效实施“池际尚计划”。旨在锻造一只优秀、敬业的教师队伍,培养一批师德高尚、学术精湛、教学优秀、热爱学生的名师,推动学校教学改革工作的深入和教学质量提高,最终实现学生健康成长、学校办学水平持续提高、教师个人素质不断提升的良好局面,在池际尚先生等高水平大师的感召下,围绕人才培养这一目标,达到学校、教师与学生的和谐发展。
学校始终把树立典型与培育教师优秀群体有机结合。俗话说,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学校在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中,通过深入开展学习典型、树立典范的活动,涌现了一大批师德高尚、业绩突出的教师,特别是以一批优秀共产党员为代表的模范人物,例如,著名古生物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优秀共产党员殷鸿福同志矢志不渝从事古生物地质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亲自带领学生野外实习,在一次野外实习过程中摔伤仍坚持教学,此外,他还将获得的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20万港元捐给大学作为学生的奖学金,大公无私,堪称大师风范;全国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数理学院教授谢兴武同志三尺讲台勤耕耘,讲奉献,桃李满天下,深受广大师生员工的爱戴与尊敬。
善于发现和宣传先进典型,树立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道德楷模,让广大师生员工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见贤思齐。学校及时总结,不断发掘教师中涌现出的新的典型人物和模范事迹,大力加经宣传、表彰,以推动学校师德师风建设再上新台阶坚持正确导向,树立主人翁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培养不甘落后,奋勇争先,积极向上的精神,提倡顾大局、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和实事求是、改革创新的开拓精神。
师德师风决定着高校的学风和校风,决定着高校的精神面貌和人文风格,是一个高校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高校务必从学校发展的战略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做好这项活动的各个环节,为建设高水平特色大学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2009年10月12日 来源:教育部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