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链接

思政研究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思政研究 -> 正文

“90后”大学生在勇于担当中成熟

作者: 本报评论员   审核人:    文章来源:    点击数:   发布时间: 2010-01-04

“90后”大学生在勇于担当中成熟

《中国教育报》2009年11月23日第2版

近半月来,长江大学10多个救人的学生,引起人们的热议,因为他们都是“90后”,所以关于“90后”的话题也在这些议论中时隐时现。

就在英雄学生救人的那一周,我正在大一学生的课堂上让学生进行辩论:如今我们到底是应该选择成为盖茨还是成为雷锋?在我提出问题之前,我对辩论能否开展下去是没有信心的,因为我不能确定在那些“90后”的学生中会有多少人选择后者。令我吃惊的是,选择成为雷锋的人比我想象的多得多。更令我吃惊的是,当我们还在做理论上的争论时,同在长江边的另一所学校里,15个“90后”的学生用行动给出了他们的答案。当我从对这件事情的感动与自豪中冷静下来,我也为我的“吃惊”而吃惊。我的吃惊难道不意味着我如大多数人一样,在真正走近“90后”之前,就已经先入为主地担心:诸如“崇高”、“责任”、“牺牲”之类的品质已经从他们身上流失了吗?

长江大学救人集体的行动践行着我们在课堂上所倡导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当人们喧嚣地斥责“90后”“非主流”时,我们还能看到“90后”学生中潜在的与主流价值观的契合,这对我这样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来说,无疑是鼓舞人心的。

之所以说是“潜在的”,是因为这种契合需要具体事件去显现,需要时间去等待,也需要能力去发现。每一代人的生活不管有多么不同,总会有相同之处,那就是都要承担起社会前进的历史责任。我们没有理由认为当这个责任落到“90后”肩上时,他们承担不起来。年龄和时代可以划分人群和代际,但是教育可以塑造人。现在“90后”刚进入大学,大学教育会给他们以积淀,让他们变得沉稳,强化他们的理性和良知。我们需要等待。

但不能只是等待。“90后”一代追求个性,反对被同化,所以用各种另类的言行来标榜自己的独一无二,但太急于标榜就会使标签杂乱而掩盖本质。记得和英雄集体一起参加电台节目时,徐彬程——当时第一个跳下水去施救的学生——对主持人要求,能不能多给其他同学发言的机会。有人说“90后”热衷于搞怪作秀,总之是爱秀,但是我看到徐彬程这个“90后”却拒绝了秀的机会。在一些标签式的评语掩盖下,我们忽略了“90后”大学生的真性情,他们爱秀,但是只秀真实,不做作也不虚伪。我们做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是最有责任走进他们真实的内心的,难道总要等到学生去救人牺牲后,花很大的代价,我们才看到他们的德行,后知后觉,然后大吃一惊吗?

教师如何走进学生的内心呢?我想首先要有“走向事情本身”的态度,从一系列标签中还原他们,当我们尊重他们的个性,真正承认每一颗心灵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时,标签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然后,我们要和他们共同成长。“90后”强烈的主体意识、互动意识又何尝不是主流的呢?我正在教的艺术系一年级有一个看似非常叛逆的学生,我对他说,我很想成为他的朋友,他回我一张纸条:“确定一个人能否成为你的朋友,不仅要看他是否花时间、花心思结交你,更重要的是,这个人能否理解你,听懂你的话”,他的话给我很多启发,我是不是在潜意识里就是傲慢的,认为老师提出要和学生交朋友,学生就不会拒绝呢?为了增加课堂吸引力和感染力,我在他们班尝试各种教学方法,有些成功,有些失败,失败了难免会觉得沮丧,他又给我一个纸条:“老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想让每个学生都喜欢你的课,你是孙悟空七十二变也忙不过来,你不妨换个角度来看,这是个性丰富的表现。老师喜欢思考,但也不要太累,课该怎么上就怎么上,不要迷惑。”他的话令我顿感轻松,我们是不是该学习一下“90后”举重若轻的轻松态度?批评是必要的,但是认可和信任更加重要。从他们那里学习,和他们一起成长,还有什么比这样更能体现认可和信任的呢?

一直以来,我从教学工作中还能感受到幸福,但这种幸福是征服者的幸福,不是“授者”与“受者”之间的默契带来的。我不认为我是和他们同路的领路人,倒更像是一个战场上的赢家,我“俘虏”了学生。一直以来,我从教学工作中也感受到辛苦,因为老师和学生如果处于一种“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之中,即使老师能够运用高超的教学技巧去达到目的,师生双方也都会感觉很辛苦。现在看来,如何才能改变这种不彻底的幸福感,如何才能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教师而言不再是一件艰难的事,恐怕只有两个办法:要么学生与教师所传之道有默契,要么教师主动地肯定、信任学生的思想与品德。前者是学生给予教师的信心,后者则要求教师的责任与能力。

地址: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希望大道中路1号行政楼7楼
邮编:224051         E-mail:news_ycit@163.com
----------------------------------------------------------------------------
版权所有 © 2019 xcb.ycit.edu.cn 盐城工学院党委宣传部、学校新闻中心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