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链接

思政研究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思政研究 -> 理论热点 -> 正文

《人民日报》:宝贵财富 行动指南

作者: 《人民日报》   审核人:    文章来源:    点击数:   发布时间: 2009-09-01

宝贵财富 行动指南

——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人民日报》2009年08月25日

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高峰,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个政党要站在时代的前列,一刻也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是引领一个国家和民族不断前进的号角和指南。我们党是一个高度重视理论指导并富于理论创造精神的党。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取得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系列重大成果。党的十七大把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形成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作为有机统一的整体,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一个重大历史性贡献。30多年来,正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航船闯过激流险滩,始终沿着正确的航向前行。

为什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改革开放30多年伟大实践的理论结晶?

何曾想,昔日广东南海之滨的一个小渔村,会发展成为地区生产总值近8000亿元、常住人口超过800万人的现代化大都市——深圳。

何曾想,昔日一片危棚陋屋、发展落后的黄浦江东岸,会变成高楼林立、商企云集的现代城区和世界级的金融贸易中心——浦东新区。

何曾想,昔日11名科技人员在一间小平房里创办的“公司”,会成为进入“世界500强”的一家高科技企业——联想集团。

是什么促成了深圳的腾飞?是什么推动了浦东的崛起?是什么铸就了联想的辉煌?

归根到底是改革开放,是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回首往昔岁月,许多人不禁心潮起伏,感慨万千。30多年来,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改革开放犹如一支如椽巨笔,在中华大地上描绘出一幅气势恢弘的壮美画卷。

正是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使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的发展中大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前行,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以崭新的姿态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中国人民稳步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

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是中国共产党人理论创新的丰富土壤。改革开放的每一步发展,都推动了理论创新;党的理论的每一次创新,都推动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的天地。一部改革开放的历史,就是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共同推进的历史,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历史。

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问题。用马克思的话说:“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必然提出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新实践提出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30多年来,我们党科学判断世界形势的深刻变化,深入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新鲜经验,认真汲取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紧紧围绕这些重大问题不断进行探索和回答,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如何科学总结国内外建设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经验,回答好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是我们党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科学判断时代特征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形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集中全党智慧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国内形势风云变幻,我们党面临如何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历史性考验。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深刻认识和把握新的历史条件下变化了的世情、国情和党情,在进一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同时,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集中全党智慧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也面对着发展中的新问题、新矛盾。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紧抓住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个基本问题,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认真分析我国发展的新的阶段性特征,深入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集中全党智慧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

“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正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觉醒、伟大创造的产物,正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理论结晶。

实践孕育着理论,也检验着理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也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与真理性。

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意义?

回望近代中国的历程,面对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两大历史任务,无数中华儿女前赴后继、上下求索。多少主义和主张都出场了,又都破灭了;多少道路和方式都探索了,又都碰壁了;多少组织和政党都登台了,又都谢幕了。只有马克思主义和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才指引中国人民在实践中开创了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

《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160余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这也正是马克思主义能够历经时代砥砺和历史检验,而愈益迸发出真理光芒的关键所在。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日起,就始终面临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课题。在这个问题上,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实践,有成功也有挫折,有经验也有教训,深刻地启示后人:一方面,要开创我们的事业,就必须进行这种探索与实践;另一方面,进行这种探索与实践绝非易事,没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就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

我们党成立80多年来,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主要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找到了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并在革命胜利后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创立了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发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在中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伟大创造。它是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有着深厚的实践基础,并在指导实践中显示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它始终与世界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始终与人类文明进步联系在一起,顺应了时代潮流,体现了时代要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它深深植根中国大地,着眼解决中国的问题,以中国独特的文化形式和思维方式对马克思主义作了中国化的表达,汲取了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丰富营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是镌刻在马克思墓碑上的一句名言。的确,伟大的理论之所以伟大,不仅在于以真理的光芒照耀了世界,更在于它对实践实现了正确的指导。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已经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我们胜利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未来的实践还将继续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党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的理论。

它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当前,全国各族人民正在党的领导下,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努力奋斗。我们正处于重要的发展机遇期,也正处于改革的攻坚期和矛盾的凸显期。只有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才能对前进道路上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作出科学回答,顺利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它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共同的事业,需要共同的奋斗;共同的奋斗,需要形成共同的思想基础。作为我们这样一个有7000多万党员的大党、这样一个有13亿多人口的大国,面对深刻变化的国际国内环境,面对人们思想多元、多样、多变的新情况,必须形成能够把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凝聚起来的共同思想基础。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把社会主义发展与民族复兴的历史任务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与人民共同富裕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国家的兴盛与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凝聚力,能够最大限度地凝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团结奋斗。

它是我们应对各种困难、风险和挑战的强大精神支柱。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之所以能够经受住一系列严峻考验、从容应对一系列重大事件、胜利完成一系列重大任务,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给予的信念力量和指导作用。在未来新的征途上,只要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道路和理论体系不动摇,我们就能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从对这些重大意义的认识中,我们就进而能够理解,在当代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不是别的什么旗帜能够最大限度地团结和凝聚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利益群体的智慧和力量,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不是别的什么道路能够指引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不是别的什么主义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

如何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绚丽多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是丰富多彩的。作为一个思想深刻、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的科学理论体系,我们要正确地运用它,充分发挥它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作用,首先就要对它有全面准确的理解和把握。

从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上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开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成为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题词”,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成为党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全部工作的主题,成为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探索的主题。因此,无论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还是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都是围绕这个主题来展开、来深化、来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把握了这个主题,也就把握了这个理论体系的根本。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问题上,形成了一系列独创性的思想理论观点,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学科,涵盖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是一个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要深刻领会、准确把握这一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既要理解它一系列独创性的思想理论观点,还要理解它所涉及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这样,我们就从整体上把握了这个理论体系内容的全面性、丰富性,结构的系统性、完整性。

“老祖宗不能丢”,又要说出“新话”,这是我们党对待马克思主义的一贯的科学态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毫不动摇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遵循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弘扬了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用新内容、新思想、新语言,写出了马克思主义的新版本,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同时,这一理论体系也是对毛泽东同志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重要思想成果的继承和发展。把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就把握了我们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脉络,把握了这一理论体系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还应当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各自独特的理论贡献。它们既面对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共同主题,又侧重于探索和解决不同时期、不同阶段遇到的新矛盾新问题;既贯穿了共同的立场观点方法,又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构成一个相互衔接、相互贯通的统一整体。其中,科学发展观是这一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它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又准确把握时代新变化和中国发展的新的阶段性特征,用一系列新的思想成果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把握了这个理论体系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我们就能更深刻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一以贯之、接力推进的伟大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凝结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我们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必须倍加珍惜,始终不渝地坚持。同时,实践永无止境,探索和创新也永无止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项全新的事业,在前进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这就必然要求我们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在反复实践的基础上大胆探索,在科学认识的前提下勇于创新,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伟大的事业催人奋进,科学的理论深入人心。我们要自觉坚持、学习和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科学理论转化为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以更加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应对前进道路上的风险和挑战,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篇章。

地址: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希望大道中路1号行政楼7楼
邮编:224051         E-mail:news_ycit@163.com
----------------------------------------------------------------------------
版权所有 © 2019 xcb.ycit.edu.cn 盐城工学院党委宣传部、学校新闻中心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