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啸”起处神话灭
——怎么看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
《人民日报》2009年08月27日
2008年9月15日,拥有158年历史的华尔街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控股公司申请破产保护。这标志着美国次贷危机进一步加剧,严重打击了金融市场的信心,并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使由美国次贷问题引发的金融海啸很快蔓延全球,从发达国家传导到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领域。这场金融危机波及范围之广、冲击力度之强、影响程度之深,为20世纪30年代以来所罕见。面对这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人们,都在积极探讨各种应对之策;同时,也正如许多人所指出的,这场金融危机宣告了新自由主义神话的破灭,促使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本身进行反思。
国际金融危机是怎么酿成的
回顾国际金融危机的来龙去脉可以看出,这场金融危机的直接导火索是美国的次贷危机,而次贷危机则发端于美国的房地产泡沫。
为应对2000年前后的互联网泡沫破灭和2001年“9·11”事件的冲击,美国的中央银行——联邦储备委员会(简称美联储)打开了货币闸门,从2001年1月到2003年6月连续13次降息,将联邦基金利率从6.5%降至1%,创下历史最低纪录,想以此刺激国内经济。
由于低利率的环境显著降低了借贷成本,并形成了房价将持续上升的乐观预期,促使美国民众蜂拥进入房地产市场。长期以来,美国社会过度消费文化根深蒂固,不仅一般民众争相去买房,而且收入较低甚至没有稳定收入来源的人,也纷纷借助银行信贷加入了购房大军。由于这部分购房者的信用等级较低,因而其房屋贷款被称为次级住房抵押贷款,简称次贷。从2002年至2006年,美国房地产市场持续火爆,房价节节攀升,次贷规模也不断膨胀,总额达到1.5万亿美元。
在房地产市场持续走高的推动下,美国经济很快出现了反弹,但显然这种“繁荣”是建立在越来越大的泡沫基础上的。面对日益明显的通货膨胀压力,美联储又被迫开始加息。从2004年6月起,在短短两年内连续加息17次。利率的不断攀升,导致房地产市场开始逆转,房价开始下跌,也使购房者的还贷负担越来越重。次贷人群首当其冲,无力按期还本付息,违约比例持续上升,由此导致金融机构的坏账和损失越来越大,次贷危机开始浮出水面。2007年4月2日,美国第二大次贷供应商新世纪金融公司宣告破产,拉开了美国次贷危机的序幕。随后次贷债券价格不断下跌,出现抛售风潮,到7—8月份酿成了全面的危机。
尽管美联储和西方主要国家的中央银行随即开始联手行动,多次向金融市场注入资金并大幅降息,仍未能阻止次贷危机的蔓延。2008年3月,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陷入困境,被摩根大通银行收购;7月,美国两大住房抵押贷款融资机构——房利美、房地美由于次贷爆出巨额亏损,引起金融界的恐慌。随后短短几周,美国多家重量级金融机构也身陷困境。9月15日,美国雷曼兄弟控股公司申请破产,美国第三大投资银行美林公司被收购。至此,美国次贷危机演变成了一场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
源于房地产市场的次贷危机为什么会把整个金融体系拖下水呢?在次贷“病毒”传播过程中,金融创新及金融衍生品的过度泛滥起到了关键性作用。长期以来,金融创新曾是美国金融体系的显著优势,而次级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一度被认为是重要的金融创新,成为美国金融机构赚钱的重要手段。次贷证券化,通俗地讲就是,放贷机构在借出一笔次贷后,并未就此收手,而是将其“卖给”像“两房”这样的机构,后者将购买来的次贷打包成一种证券化的投资产品,由评级机构提供信用评级保障,再由保险公司提供风险安全担保,最后卖给全世界的投资者。证券化所创造的金融衍生品本来可以起到分散风险、提高金融效率的作用,但由于监管不到位,这种金融创新被投机行为一波一波地推向高峰,以次贷为基础的金融衍生品越变越复杂,日益与房地产基本面相脱节,泡沫被越吹越大,似乎只要倒腾那些五花八门的证券,财富就可滚滚而来。起初的次贷被逐级放大为几倍、十几倍甚至几十倍的金融衍生品,到2006年这种金融衍生品总值达到了数十万亿美元,在美国金融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最终,当这些创新产品的本源——次贷出现问题时,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债券市场,乃至整个金融大厦犹如空中楼阁,轰然坍塌。
那么,发生于美国的金融危机为什么会迅速扩散到全球呢?这是因为美国是全球最大的经济体,华尔街是世界金融体系的中心之一,美元在国际外汇储备货币中居于主导地位,因此美国的金融危机很快就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殃及全球金融体系。一个基本的事实是,在今天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全球各地都处于不同程度的金融开放之中。由于全球金融机构盘根错节地联系在一起,华尔街可以轻而易举地把自己的“有毒”资产出售到世界各地。金融危机爆发后,人们发现,美国的担保债务凭证大约一半为外国的金融机构及投资者所持有。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美国的金融危机会演变成全球金融风暴。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不仅美国的金融业,而且包括欧盟在内的许多国家的金融机构都遭到重创。华尔街五大投资银行或申请破产或被迫重组,许多金融机构严重资不抵债,甚至连花旗集团、美国银行和美国国际集团等金融巨擘都相继出现问题,不得不寻求政府救助;欧盟国家也有许多重量级银行,如汇丰银行控股集团、瑞银集团、德意志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等,因购买美国“有毒”资产而出现巨额亏损。其中,苏格兰皇家银行在2008年亏损280亿英镑,创下英国企业的历史最高亏损纪录。
由于金融是现代社会经济的神经中枢,金融危机的恶果对实体经济影响也日益显现。西方发达经济体相继陷入严重的衰退之中,工业生产、出口、投资和就业等诸多经济指标全面恶化。美国2008年第四季度GDP负增长6.8%,创27年来单季降幅最大纪录;2009年第一季度继续下滑,GDP负增长5.5%,6月失业率达到9.5%,创25年来的最高纪录。日本经济也出现了35年来单季最大幅度的萎缩,欧元区经济至今也仍在衰退之中。金融危机并未就此打住,由于外部需求减少、资金加速外流等因素,直接对中国、墨西哥、冰岛、俄罗斯以及东欧经济体等造成了严重冲击,不少国家经济陷入衰退,社会稳定面临巨大挑战。
国际金融危机是否已经见底
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各国纷纷推出诸多稳定金融、刺激经济的举措,应对政策之多、力度之大,实属历史罕见,用于应对危机的各项资金更达到天文数字之巨。截至2009年4月,美国政府前后推出的计划总额近1.5万亿美元,欧盟各国总和超过3万亿欧元,日本也达到25万亿日元。
面对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世界各国和国际金融机构加强了协调与合作。2008年11月和2009年4月分别在纽约和伦敦召开了20国集团领导人金融峰会,就合作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强金融监管、推进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等问题达成一系列共识,增强了国际社会合力应对金融危机的信心。
在世界各国合作和应对措施的刺激下,一些国家部分经济指标出现了一些回暖迹象。在金融危机的源头美国,2009年2月新屋销量出现了7个月来的首次增长并连续增长3个月,反映未来经济走势的领先经济指数4月出现了10个月来的首次增长,5月继续增长,股市强劲反弹。从3月9日低点至7月17日,道琼斯指数回升超过30%,标准普尔500指数反弹39%,纳斯达克指数上涨近49%。
据此,国内外不少专家学者持乐观的态度,认为国际金融危机尽管很严重,但目前出台的政策措施正在显现出好的效果,相对于前期金融、经济形势的急剧恶化,目前世界经济下行趋势渐缓,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经济复苏势头初现,将在近期触底反弹。
那么,国际金融危机是不是真的如大家所愿,已经开始好转了呢?事实上,对国际金融危机具体走向作出准确判断是非常困难的。当前,不论是美国还是欧盟国家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状况还不明朗,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市场国家、发展中国家各项应对举措实施效果还有待观察。但综合目前各方面情况看出,全球经济复苏信号尚不明显,国际金融危机还在扩散蔓延,世界经济衰退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变,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没有解决,实体经济恶化超出预期,全球经济复苏可能经历较长和曲折的过程。还是以美国为例。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美国民众改变了借贷消费的观念,虽然6月消费物价指数、零售销售额略有增长,但消费需求仍处于较低水平,5月消费信贷仍为负增长且信用卡违约创新高,失业率等多项指标也在继续恶化,这说明美国经济发展动力不足问题还未解决。
坦率地说,国际金融危机也给中国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我国经济外部需求明显收缩,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城镇失业人员增多,经济增长下行的压力明显加大。为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果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迅速出台了扩大内需的10项措施,形成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实施总额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现在,这些举措已取得明显成效、呈现出积极变化,国内消费需求比较旺盛,投资需求稳步提高,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同时,作为国际社会负责任的成员,我国积极参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国际合作,尽最大努力向有关国家和地区提供帮助和支持。
总之,当前整个国际经济金融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如果各国能够通力合作,同舟共济,共克时艰,世界经济将有希望逐步走出金融危机的寒冬;反之,金融危机或许还将进一步深化和蔓延,世界经济也将可能继续恶化甚至长期停滞。
人们可以从国际金融危机中得到什么启示
这场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留给世人的教训也是深刻的。中国有句古训:前车之辙,后车可鉴。那么,这场金融危机带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从中可以得到哪些教训?
从美国爆发次贷危机到引发金融危机再蔓延全球,全球金融领域存在的各种问题首先暴露出来。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曾打过形象的比喻:“涨潮的时候,把石头都掩盖起来了,而退潮的时候,这些石头都会暴露出来。”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疏于监管,一些金融机构受利益驱动,利用数十倍的金融杠杆进行超额融资,在获取高额利润的同时,却把巨大的风险留给整个世界,最后以危机形式爆发出来。因而有许多学者提出,要汲取金融危机的教训,在推动我国金融健康发展的过程中,正确处理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既要积极发展虚拟经济,又要确保与实体经济相适应;处理好金融创新与有效监管的关系,既要大力推进金融创新,又要建立健全金融监管机制,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处理好金融自主与对外开放的关系,既要稳妥推进金融对外开放,又要坚持金融发展的独立自主。
当然,正如金融危机影响正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其他领域一样,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也不仅仅是金融领域出现了问题,而是有着深刻的社会制度根源。因而,更多的人开始从深层次上对资本主义进行反思,重新审视资本主义制度的利弊。美国前财长保尔森离职后,去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研究的课题就是“资本主义的崩溃及其未来”。美国《华盛顿邮报》一位专栏作家认为,目前美国资本主义体制麻烦缠身,前景不明。这些“体制麻烦”正是金融危机暴露出来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危机暴露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弊端。20世纪80年代以后,新自由主义在资本主义世界占据了主导地位,它极力倡导自由化,推行全面私有化,主张国家干预最小化,给经济领域各项制度打上了“自由放任”的烙印。新自由主义的推广,不仅导致对市场的自由放任,而且使居民收入增长长期停滞,贫富差距迅速拉大,更加凸显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内在缺陷。据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统计,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大公司主管平均收入是普通全职工人平均工资的40倍,而进入21世纪扩大到了367倍。因而,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认为,国际金融危机是30年来推行新自由主义的恶果,也宣告了轰轰烈烈的新自由主义实践已经失败。美国学者弗朗西斯·福山也提出,金融危机使新自由主义经济模式走入了死胡同。
危机暴露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弊端。在资本主义社会,政治制度设计从根本上是为资本家利益服务的,这一点在金融危机中暴露无遗。有学者分析,美国作为金融资本最发达的地方,也正是政治制度为资本贪婪服务得最好的地方。危机爆发前,美国政府放松监管,促使金融资本无限扩张,使华尔街变成了一个疯狂逐利的“大赌场”,金融大亨们赚足腰包;危机爆发后,美国政府的救市努力,又是用所有纳税人的钱去维护金融资本家利益,而陷入困难的穷人没有得到多少救助,更有甚者,这些资本家一面出手向政府要钱,一面仍给自己发放巨额奖金。
危机暴露了资本主义道德体系的弊端。在某种意义上说,金融是一种信用关系,而信用关系是以社会的道德基础为条件的。一些人见利忘义,损害公众利益,丧失了道德底线,正是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穆罕默德·尤努斯对资本主义道德体系提出了批判,认为金融危机正是源于资本主义的唯利是图、贪婪以及道德沦丧。正因如此,《纽约时报》某专栏作家呼吁:“我们需要的不光是金融救援,我们需要的是道德救援。”
20世纪8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变化,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没有变,金融危机本质上是传统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现代版,是资本主义制度自身无法根本解决的问题。这正应了我国一句古话“万变不离其宗”,印证了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发展规律论述的正确性,也更加坚定了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