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链接

思政研究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思政研究 -> 理论热点 -> 正文

“大”思政需要“小”切口

作者: 中国教育报   审核人: 奚新国   文章来源: 中国教育报    点击数:   发布时间: 2023-09-13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一门“大”课。要把这门“大”课上好,往往需要从“小”处切入。

要找准因地制宜的小切口。俗话说“天边不如身边”,身边事更有感染力、说服力。要讲好思政课,就要因地制宜讲好身边的小故事。邻里互动、日常生活、师生交往等,往往潜藏着文化的因子,蕴含着做人做事的道理。从身边的琐事着手,可以因时而动、顺势而为地引申出一些大规则、深道理。当然,很多故事需要进行提炼加工,要做好事与道的融合、情与理的沟通,不能为讲故事而讲故事。例如,六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人大代表为人民》一课涉及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理论性较强,学生不易理解。特别是讲授“人大代表怎样由人民选举产生,又是怎样为人民服务的”这个知识点时,虽然可以采用教材推荐的方式,请当地人大代表为学生进行讲解,但专业讲解通常理论性较强,学生未必能听明白。不如因地制宜,先讲讲班干部的选举,让班干部们具体讲讲如何为同学服务的故事,再进一步引申出人大代表的选举和履职过程。如此就直观形象多了。

要找准文以载道的小切口。语言文字是一个增量无限的容器,道理往往是通过语言文字来体现的。教师在讲授道理时,可以从一篇文章、一首诗歌甚至一幅画作、一支歌曲入手,来讲文化、说人性、谈哲理。例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就包含着深刻的哲学道理,即要辩证、全面地看问题。从这些学生们耳熟能详的诗文入手,往往能增强说理的形象性、生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把复杂的道理通俗化。

要找准同理心的小切口。要想让思政教育入脑入心,得唤醒学生的共鸣和同理心,让他们因认可而赞同,因赞同而接受,并用以指导自己的行动。这就需要教师把准学生的兴趣点、关注点,所举的事例、所用的资源得能挠到学生的“痒处”。例如,在讲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一课时,可以举例说明学生们都有听课、学习的权利,任何人都不能剥夺,同时也有遵守课堂秩序的义务,不能损害其他同学听课的权利,权利和义务是对立统一、相依相存的。一旦唤醒了学生的同理心,道理就不言自明了。因此,教师在课前收集资料的时候,需要尽可能掌握学情,从一些容易共情的案例入手,以此为契机打开学生心灵的通道。

小切口载体小、方式新、方法活,但其中蕴含的道理并不小、理论并不少。要用小切口上好“大思政课”,还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要小中见大。“小”不是目的,而是视角。“小”的作用是反映“大”、说明“大”。因此,如何选择“小”、运用“小”,体现着教师选取资源、驾驭教材的能力,也体现着其辩证思维、创新思维、系统思维能力。

要小中见新。“小”当是社会生活中的新鲜事、活泼事,具有形象性、立体性、生动性。“小”当是现实生活土壤中开出的思想花、理论果,当以新见奇、以质取胜。

要小中寓理。小事、小情、小景就像河床之沙,取之不尽。唯有能说明理论的“小”、能承载道理的“小”,才具有教育价值。有些“小”有没有价值,不完全在其本身,而在于教师的点沙成金。如何使用这些“小”,体现的是教师的教育能力。



(作者:张学炬系山东省邹城市中心店镇老营小学校长)

地址: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希望大道中路1号行政楼7楼
邮编:224051         E-mail:news_ycit@163.com
----------------------------------------------------------------------------
版权所有 © 2019 xcb.ycit.edu.cn 盐城工学院党委宣传部、学校新闻中心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