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链接

思政研究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思政研究 -> 理论热点 -> 正文

上好“大思政课” 构建实践育人新模式

作者: 新华日报   审核人: 奚新国   文章来源: 新华日报    点击数:   发布时间: 2023-09-11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要求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这就将工作聚焦到如何发挥实践育人在“大思政课”中的独特作用上。

要搞清楚实践育人的内涵,才能解决“如何开展好实践育人”这个问题。实践育人是指在学科育人的基础上加强学科实践、跨学科实践和综合实践活动,不断拓展理论知识的现实体验场域,让受教育主体在真实世界和场景中解决真实问题,充分获得理性和感性的认识,将直接知识与间接认知结合起来,在自我学习和教育感受中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一方面,实践育人遵循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基本逻辑,即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动力,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认识是实践的延伸和总结,是指导实践的重要要素。另一方面,实践育人符合青年人成长成才的内在需求,无论是《尚书·说命中》提出“知易行难”,还是《实践论》中辩证理解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都认为实践和认识是人类社会化和生产生活的重要过程要素。因此,青年人成长成才过程中不仅要获取知识,更要经历实践过程,不断提升其参与社会、融入社会、贡献社会的认识和能力。

进入高等教育阶段的青年人已经具有一定的社会化能力,故高校实践育人具有其特殊性,即强调价值取向的正统性、多元主体的均衡参与性、要素场景互动的多样性、理论实践的高度互补性等等。因此,高校实践育人工作要立足“出发点”、保证“基本点”、做强“优势点”、找准“结合点”,在育人底色、课程内容、教学内涵和工作合力上下功夫。

立足“出发点”,坚守面向理想信念和价值塑造的育人底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思政课要坚守“为党培养人”的初心,关键是围绕理想信念和价值塑造两个方面。坚定的理想信念把握人生观价值观之“向”。当代中国青年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高校要系统、完整地向学生讲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这“四史”,让青年人充分理解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决定理想信念之“效”。价值塑造关系成人教育的基础,决定“校园人”向“社会人”转变的有效程度,涉及课程教学和实践应用,是一个一以贯之的长期过程。用好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史为鉴、明辨是非,以爱国之心树宏大志向。

保证“基本点”,聚焦面向传统文化和历史站位的课程内容。聚焦“大思政课”的“课程”属性,坚持用好思政课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悠久历史为背景,建构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阐释和教育教学的自主知识体系,建强“课程—教材—内容—方法—评价”的五位一体架构。一以贯之加强师资建设,加大力度建设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优化思政课特聘教授、兼职教师制度,严把选拔关和管理关,把优秀的教师吸纳进教师队伍,在师德师风建设上下功夫。重视师资队伍的实践培养环节,依托项目、课题、课程,加强课题研究、实践锻炼、访学交流,培养一批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实践家。多渠道搭建教学框架。围绕实践育人主线,结合当下青年群体喜闻乐见的形式,不断丰富课程思政体系,开发线上线下教材,注重实践教学方法的可行性开发,细化实践课程的多元评价体系等。

做强“优势点”,提升面向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教学内涵。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现实生活中讲。用好用活专业课程里的思政元素。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为党和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主动用好课程这一主要资源,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寓价值塑造于专业学习之中,确保各门课程“守好自家田”,形成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增质扩面的局面。持续释放高校创新创业政策红利。高校应利用学科优势,强化产学研一体化,服务社会,激发效能。对接企业,在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上深度合作,用好政府在教育政策激励、企业税收政策上的红利。高校和企业应做好创新能力在知识学习和实践应用上的有效衔接,在重大项目中发挥实践育人实效。

找准“结合点”,凝聚面向时代感知和社会实现的工作合力。思政课不能干巴巴拿着文件宣读。“大思政课”是对传统思政课的优化升级,逐步形成“身在场景中”的看、听、说、想等多种感知触觉的联合运用。要上好“大思政课”,不能照本宣科,要跟现实结合起来。需要整合多方资源,扩大育人作用。搭建多方育人平台。加强力量配备,高校应发挥自身优势,以塑造时代责任感和提升社会参与度为目标,主动对接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资源,不断优化“第二课堂”课程体系建设,聘请一批有原则、有热情、有经验的“社会大学思政老师”,让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和观察中提升责任感。优化开发实体场所和信息化资源。以“四史”为本,通过挖掘一批全国和区域范围内的历史场馆和红色阵地,走进田间地头、走进生产一线,以交互体验、实景参与、讨论交流等方式,激发青年的爱国精神和奋斗激情。用好国家和地方智慧教育平台,打造一批优质校本课程库、素材库,不断推出一批思政“金课”。将思政教育融入到融媒体的时代场域中去,在感官中体验、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内化。

青年强,则国家强。思想政治教育是强思想之基的重要部分,在大思政视域下构建实践育人模式,更能在“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上破题,实现个人成长和服务社会的目标。因此,作为高校思政工作者,要转变教育理念,不断丰富实践育人内涵,激发实践育人的内在活力,为党和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王菲,作者为南京工业大学校团委副书记、助理研究员)

地址: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希望大道中路1号行政楼7楼
邮编:224051         E-mail:news_ycit@163.com
----------------------------------------------------------------------------
版权所有 © 2019 xcb.ycit.edu.cn 盐城工学院党委宣传部、学校新闻中心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